前有婶母、权臣当道后有皇后乱朝元顺帝步步为营却已无力回天

元朝国祚98年,传5世11帝,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末代皇帝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在位36年。

用“昏君”来评价元顺帝这个人并不公允,从登基的那天起,他能够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在元顺帝的帝王生涯中,众多势可滔天的权臣、后党都悄无声息地死在了他手里,

他逐渐变成一个整日醉心于声色之娱、无心理政的帝王………最终误失中原,

由于元成宗铁穆耳至死也没册立皇位继承人,元廷内部就已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爱育黎拔力八达先一步回到了大都,但他将皇位让给了哥哥,海山正式登基,是为元武宗。

可就在孤儿寡母默默等待着册立皇储的诏书时,事情却发生了变故——仁宗反悔了,

武宗长子和世瓎(顺帝父亲)被封为周王,“流放”云南;武宗次子图帖睦尔(顺帝叔父),“流放”至海南琼州。

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去世,皇位由其长子硕德八剌继承,是为元英宗。

六年后,和世瓎与一名色目女子生下了次子懿璘质班,一家人远离政治漩涡,过着平静的生活。

1323年,元英宗被近臣杀害,其堂叔——也孙铁木儿被拥立即位,是为泰定帝。

而在大都的武宗亲信燕帖木儿得知政变失败后,即刻在大都发动政变,并迎立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即位,即元文宗。

双方展开数次激战,最后大都元军获胜,倒剌沙被处死,小皇帝阿速吉八下落不明。

按理来说,皇位应该由武宗长子和世瓎来继承,但燕贴木儿发动政变时,和世瓎远在漠北,无法迅速赶回即位,

当周王得知弟弟有意逊位,十分高兴,当下便在途中举行了即位仪式,是为元明宗。

不管文宗的让位是真情还是假意,登基称帝既成事实,文宗就是想反悔,也已经来不及。

头脑闹热之下,决定效仿父亲武宗——将弟弟文宗册立为“皇太子”,自己的儿子则为下一任继承人。

文宗就这样从皇帝变为了“皇太子”,似乎没有任何不情愿的表现,反而从大都出发,亲自北上去迎接皇帝哥哥。

混乱之中,燕贴木儿将皇帝玺印抢在手里,带着人马护送文宗一路疾驰奔向上都,

传言,燕贴木儿见到明宗后,发现明宗身边的亲信们对自己深为妒恨,明宗本人也表现得有些冷漠,燕贴木儿由此便对明宗动了杀机;

另有说法是,文宗本就无意逊位,可毕竟先前做出了承诺,不得不假意迎接,实则早就谋划好在路上将明宗除掉;

当然,也有比较厚道的说法,是明宗旅途劳顿却不分昼夜地狂饮纵欢数日,因此猝死。无论如何,文宗到达上都之后重登皇位,大局就此定下。

竟抛出了一桩令人震惊的“秘闻”:有人“证明”,妥懽帖睦尔根本不是明宗的亲生儿子!

那一刻他的心里在想什么,是无奈、怨恨,亦或是绝望?还是想念在漠北的日子?

妥懽帖睦尔到达高丽国不久,文宗就接到某人密报,说有人预谋拥立妥懽帖睦尔搞政变,

可惜老天并不作美,阿剌忒纳答剌只当了39天的太子,就病死了……..

文宗夫妇慌了神,立即下令僧人做佛事为古纳答剌祈福,用尽各自办法总算保住了次子,

只好将古纳答剌送到燕帖木儿的府邸做养子,改名燕帖古思;文宗则将燕帖木儿的儿子塔喇哈正式收养下来,

病重的时候,文宗对兄嫂之死很后悔,认为长子猝死、次子重病乃至自己生命垂危,都来源于上天的惩罚,

临终之际,文宗喊来皇后卜答失里、皇子燕贴古思和重臣燕贴木儿,表示要将皇位传给明宗的儿子,

叮嘱道:昔日鸿呼尼(五忽察都,明宗丧身地)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悔之无及。燕贴古思虽为朕子,然今日之大位,乃明宗之大位也。

初,帝大渐,召皇后及皇子雅克特古斯(燕贴古思)、丞相雅克特穆尔(燕贴木儿)谓曰:“昔日鸿呼尼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悔之无及。雅克特古斯虽为朕子,然今日大位,乃明宗之大位也。汝辈如爱朕,立明宗之子,使绍兹大位,则朕见明宗于地下,亦可有辞以对。”鸿呼尼,明宗自北来饮毒而崩之地也。雅克特穆尔内惧,踌躇者累日,念鸿呼尼之事,己实造谋,恐明宗之子立而治其罪,秘遣诏不发,因谓皇后曰:“阿婆且权守上位玉宝,我与宗戚诸王徐议之可也。”于是遣使征诸王会京师。中书百司政事,咸启中宫取进止。——《续资治通鉴》 卷二百六

可熟谙权术的燕贴木儿却很不赞同,他担心明帝的儿子即位后,会翻旧账追查明帝的死因,

这件事也很不同寻常,说起来,明帝的两个儿子在幼年时期就经历了很大的波折,

尤其是懿辚质班,年幼的他从漠北出发,一路辗转来到上都,恶劣的旅途也没让这个孩子患上什么疾病,偏偏在当上皇帝不久就去世了,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何况燕贴木儿是有动机除掉明帝儿子的,恐怕宁宗也是死于非命,事实上,宁宗夭折后,燕贴木儿再次提出由文宗的儿子燕贴古思继承皇位…….

于是就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来阻拦他登基,甚至还祭出了“天命”这道杀手锏,说是如果让妥懽帖睦尔当皇帝的话,天下就要大乱。

雅克特穆尔疑其意不可测,且恐追理明宗暴崩之故,心志日以瞀乱。会太史亦言托欢特穆尔不可立,立则天下乱,以故议未决。迁延者数月,国事皆决于雅克特穆尔,奏皇太后而行之。——《续资治通鉴》 卷二百七

至于妥懽帖睦尔,顶多算是个太子人选,完全谈不上参与政务,如果在继续这样发展下去,

更离奇的是,阻拦明宗儿子登基的燕贴木儿,几个月之后,竟忽然间尿血而亡了。

说起来,燕贴木儿也算是文宗一朝的无冕皇帝了,军国大务一直由他把控,他的私生活奢侈程度也不亚于帝王,与其说他是意外身亡,倒不如说他自食恶果,纵欲过度而死。

至顺四年(公元1333)六月,13岁的妥懽帖睦尔为坐上了皇位,是为元顺帝。

但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仍然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会不会真有其事,会不会顺帝真的不是明宗的亲生儿子呢?

难以理解是谁首先往这个方向进行猜测的,简直太令人震惊了,谁能想到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两个人,会被联想成为父子关系。

这就奇了怪了,元明帝和宋恭帝,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完全不可能有交集的人,他们怎么在野史中分别成为元顺帝的“养父”和“生父”的?

在前面我们说到当年周王和世瓎(元明宗)避走察合台汗国所属的金山,在那里与一名女子生下顺帝,

当然元顺帝是她的儿子,这点大概没人再想刨根究底,人们更关心的是迈来迪与宋恭帝、元明宗究竟有什么关系。

先说临安在德祐二年(1276年)被蒙古大军攻破后,年幼的宋恭帝赵显被押至元大都,之后成了“瀛国公”,赵显在察必皇后的照料下,逐渐适应了北方的生活,1882年忽必烈又将赵显母子迁往元上都。

成年后的赵显,深知自己怕是难以像其他南宋人一样成家立业,因此主动提出当和尚,

忽必烈自然乐于见到这样的结果,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人将他送往头等皇家寺院——吐蕃萨迦寺。

之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赵显的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法号合尊,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

赵显(法号合尊)虽然出家为僧了,但在藏地娶了媳妇生了个儿子“瀛国公子”赵完普,

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关于宋恭帝之死,究竟是“赐瀛国公合尊死”,还是“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之意,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多数人认为恭帝声望越来越大被赐死,但毕竟赵完普仍然活得好好地,恭帝也可能是暴死的。

第一种,说忽必烈将宋恭帝招为了驸马,许配给他的“公主”正是迈来迪。迈来迪生下赵完普后,跟随出家的恭帝迁居甘州(张掖),在此又生下一个孩子。结果被当时还是周王的元明宗偶遇,将这个孩子收为己子,带往漠北。

这个说法太离谱,先不说明帝当时才十几岁,另外他是为了逃难才奔向金山,又不是游山玩水,怎么会路过张掖呢,何况他奔往朔漠是1316年的事情,元顺帝则生于1320年,时间上也对不上。

说宋恭帝出家后,曾带着家眷去漠北拜见周王。结果周王看上了他的妻子美人迈来迪。没过多久,迈来迪便生下了元顺帝,算起日子来,正是宋恭帝的儿子。

这说法离谱在,宋恭帝(1271年出生)即使是18岁之后娶的妻子,起码这位妻子要比元明宗(1300年出生)大二十来岁,元明宗怎么会恋上母亲辈的女人呢?显然不可信。

第三种,说迈来迪少女时曾经进藏,跟随合尊大师(宋恭帝)修习过佛法,后来才嫁给周王为妃,她所生的孩子名义上是周王的儿子,实际上是合尊之子。

这说法听起来好像还头头是道,但问题是:一个女子,怎么会大老远一个人跑去萨迦寺跟学佛法?

第四种说法,说迈来迪是青楼女子,被赵显收为外室,生下了顺帝。赵显死后,迈来迪又搭上了周王,带着儿子做了王爷的姬妾……这就是小说家的说法了。

显然,以上种种说法都是无中生有、肆意猜测,顺帝是元明帝之子是毋庸置疑的。

卜答失里竟然不吸取教训,反而将“仇人”的儿子立为皇帝,并且再次效仿前面几位皇帝“兄终弟及”的做法,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燕帖古思立为皇太子,以致后来自食恶果,文宗之血脉断送在了顺帝手中。

顺帝虽然坐在了元王朝皇帝的宝座上,但大权却并不在他的手里,他时刻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威胁:

另一方面,则是朝中的势力,燕铁木儿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弟弟撒敦、儿子唐其势仍掌握着大权。

这两股势力影响之大,足以左右政局,而不把这个年仅14岁的小皇帝放在眼中。

除了国家大事,元顺帝自己的事情也做不了主,他就听从卜答失里的安排,册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皇后答纳失里。

这位皇后也十分刁蛮,仗着家族势力同样没把皇帝丈夫放在眼里,时常在他面前吆五喝六。

我们看元顺帝当时的处境,相当无助,他没有任何可以用来依靠的力量,而他要面对的势力却十分强大,

这种情况下,元顺帝不仅没有急于收回皇权,反倒是“顺势而为”,可谓十分聪明、懂得隐忍了,

对于这两股威胁他的势力,他自然是准备一一除去的,可他势单力薄又该怎么做呢?

显然,他是没有实力去与他们斗争死磕的,只能寻找他们的空隙,利用他们的弊端。

因为,他很快就找到了燕贴木儿家族的“空隙”——燕贴木儿死后,右丞相的位置,论资历应该轮到元武宗当年的重臣伯颜了,骄横跋扈的燕贴木儿家族当然不会允许别人爬到自己头上,两方人马必然会产生矛盾。

顺帝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他毫不犹豫地任命伯颜为右丞相,自己则表现出年少无知的样子,坐等燕贴木儿的弟弟、左丞相撒敦“闹事”。

说得出这样的话,可见唐其势的脑子几斤几两了,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位大少爷还得出个结论:当年自己的父亲因拥立元文帝位居万人之上,自己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能再次将家族推向巅峰。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唐其势决定也发动一次政变,将顺帝和伯颜都拉下来,立宗王晃火帖木儿(蒙哥汗后裔)为帝,自已也过过吆五喝六的瘾。

元统三年(1335年),唐其势与宗王晃火帖木儿、答里等人发动政变,没料到伯颜早有防备,唐其势见势不妙,带着弟弟慌忙奔向后宫皇后答纳失里的住所,

可伯颜怎么可能放过他?当下就带人追了过去,尽管唐其势死死抓着栏杆不松手,但又如何能躲得过接下来的命运,

答纳失里皇后平日里虽然蛮横,但她又哪见过这样的场面,顿时吓得华容失色,尤其看到弟弟被斩杀在了自己面前,脸上更是血色全无,

伯颜毫不怜香惜玉地将她摔在地上,怒骂她不知大义灭亲,肯定参与了谋反,不配当皇后。

他冷漠地说道:汝兄弟为逆,岂能相救!答纳失里就这样被拖出了皇宫,关押一段时间后,燕贴木儿家族残余势力被清除之日她的死期也到了,答纳失里被毒杀,时年十五岁。燕贴木儿家族就此烟消云散。

顺帝在利用伯颜的力量,除去了夙敌燕贴木儿家族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烦——伯颜的势力迅速扩张。

只能继续摆出年少无知的样子来,“傻乎乎”地赐予伯颜极高的荣誉,让他独专政柄。

或许顺帝想在这件事上试探一下朝中大臣的反应,亦或者他确实很喜欢那名女子——高丽“贡女”奇氏。

据说她在故乡就已有恋人,奇氏却被送到元朝后,那名对奇氏情深爱笃的少年朴不花竟自愿做了宦官,随奇氏一起来到了元朝,足以说明奇氏的特别之处,有相当的魅力。

这个女人更厉害的是,当初答纳失里皇后醋意大发,经常对奇氏施用酷刑,奇氏竟然全部都忍耐下来了,并且愈发得宠。,

尤其是伯颜,这个老旧的蒙古贵族,非要沿袭国人四等的做法,其实元朝统治者自元仁宗之后,在各种努力下,这些法规都开始松动了。

据说伯颜甚至想杀尽张王刘李赵五姓,最后在元顺帝及其他蒙贵族坚决反对下才作罢。

伯颜出行时的排场,“导从之盛,填溢街衢”,反而顺帝这个正儿八经的皇帝身边寥若晨星;上朝时放眼看去尽是伯颜的党羽,退朝之时众人也不管皇帝就跟着他一拥而出,朝堂立刻空空荡荡;伯颜曾与宗王彻彻笃有怨,擅自传圣旨将彻彻笃杀死;还将宗王帖木儿不花、宽彻普化贬黜…….

一桩桩、一件件,已让顺帝忍无可忍,可是若想除去伯颜,对顺帝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脱脱是伯颜的侄子,他看到伯颜如此肆意妄为,心中也愤怒不已,他老师汉人吴直方就点拨他要站在元顺帝一边。

说起来,拉拢脱脱是否是顺帝刻意安排的是很难说的,时常在脱脱面前“潸然泪下”,

无论如何,在这件事上顺帝相当有勇气、有魄力,如果押注错了,顺帝的结局可想而知。

脱脱等人认为时机已到,于是让顺帝装病推辞,伯颜又请皇太子燕帖古思同行,顺帝不得不派燕帖古思随伯颜出猎,

伯颜前脚刚走,脱脱便将各城门钥匙都收在手里,派亲信牢守各城门,然后连夜在皇宫中起草诏书,召各部大臣入宫听命,宣布伯颜的罪状,

这一夜可谓惊心动魄,一切安排妥当之后,第二天天一亮,顺帝就派人过去向伯颜宣布诏书,将其贬黜到河南行省。

伯颜措手不及,便想进京问个清楚,谁知脱脱坚决不开城门,倒是在城上向下喊话:有旨黜丞相一人,诸从官无罪,可各还本卫。

伯颜自知大势已去,只得踏上了去往河南的路途,这个不可一世的权臣就这样被黜免了。

或许在这位太后眼里,燕贴木儿、伯颜的失败都是一种“巧合”,又或者她即使认为小皇帝翅膀硬了,也不会拿她如何,毕竟顺帝在她面前可谓恭至极,还尊奉她为“太皇太后”。

明明是婶婶,却凭空变成了“祖母”,如此有违常理之事,非但没让卜答失里多个心眼,反而让她更加相信侄子又听话又懂事,

殊不知,这一切只不过是她人生的一次回光返照而已,顺帝即将对她进行无情的报复。

六月,元顺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下一道诏书,废叔父元文宗庙主,将婶母卜答失里徙东安州安置,堂弟燕贴古思流放高丽。

说起来,顺帝的第二位皇后伯颜忽都性情本就温和,在她的儿子真金两岁夭折之后,这位皇后似乎就将自己当成可隐形人。

其实顺帝对自己这位皇后也很是夸赞,尽管算不上喜爱,倒也没生出过废后的心思,

顺帝无奈,顶着压力将她封为了“第二皇后”,这个称号实在太勉强了,大概差不多是个“皇贵妃”的意思,离奇氏想要的还有半步之遥,

不过奇氏费尽心思也没能从伯颜忽都身上挑出毛病,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等待时机。

一个原因是,宦官势力的强大,顺帝时期宫廷宦官已猛增至上千人,且高丽人居多,顺帝不得不将此考虑进来;

另一个原因是,出于皇储的关系。嫡子真金夭折后,当时顺帝膝下仅有奇氏所出的爱猷识理达腊这一个儿子,没有选择,所谓母以子贵,奇氏自然要被升级的。

虽说这位皇后在后宫中存在感不强,可她稳坐后位二十七年之久,生前亦或是死后,她的家族没有出现任何损伤牵连,

个人认为,倘若不是她稳坐后位,恐怕元朝的历史还会缩短,因为奇氏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把元王朝往深渊里拉——

当时脱脱已然是顺帝的左膀右臂,朝中大事,皆由丞相脱脱主持,大有中兴之望,

然而,脱脱却得罪了奇氏,只因为在册立奇氏之子爱猷识理达腊为皇太子时,脱脱曾经表示不宜操之过急,

就在伯颜忽都皇后去世的同年,野心勃勃的奇氏最终还是坐上了正宫皇后之位,她同时还改姓为索隆噶氏,真正脱离了高丽籍,成为飞上枝头的凤凰。

这些奸臣、宦官们为了赢得顺帝的宠幸,巩固自己的权势,乃千方百计地引诱顺帝醉心于声色犬马之娱,

元顺帝是一个天才的木匠、建筑师,他热衷于为近臣设计房屋图纸,并亲自制造极其逼真的房屋样模,可他是皇帝,只能说他生不逢时吧。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找丞相太平商议,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太平却默然不语,奇氏恼羞成怒,遂联合皇太子一起设计陷害诬告太平,

太平因此落得被流配吐蕃的下场,还在半路上被矫诏逼令自裁。这已经是被奇氏干掉的第二名丞相了。

各方势力为了加大争权夺利的筹码,纷纷将目标放在了搜刮百姓钱财上,名目五花八门,

即使下诏令减免受灾处的田租等税收,但救得了一时之饥荒,却治不了贪官污吏的搜刮,

朱元璋正式建立了明王朝,并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下令麾下大将徐达发动北伐。

这时元王朝最后一支还有些战斗力的军队却远在太原,根本无法解救大都城里的元顺帝。

元顺帝得到战报,立即在端明殿召集群臣,在一片哭叫劝谏的纷扰中,他做出了“绝不能重蹈北宋徽钦二帝覆辙”的决定,打算不战先逃。

当天晚上,元顺帝留下准王贴木尔不花“监国”,自己则带着奇氏等后妃、皇太子以及多数朝臣奔出建德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Previous post 法英画家法比安·珍妮·雅克特现代派油画作品欣赏
Next post 法国政府指控里昂袭击牧师的枪手谋杀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