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知道MoMA有梵高的《星空》,有莫奈的《睡莲》;或者知道MoMA是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也是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但你可能不太了解,创始MoMA的是三位杰出的女士。
如果没有她们,也就不会有MoMA,更不会有MoMA走到今天和你们相遇的机会~
这个显赫的姓氏一说出口就已经意味深长。 艾比‧奥德里奇‧洛克菲勒,是被视为“人类史上首富”约翰·洛克菲勒的儿媳,她承担着家庭的使命,也忠于自己所爱。
她热爱艺术,而且温婉体贴,充满关怀”。对于她推动现代艺术的热忱,他说:“因为她喜欢所有形式的优美事物,她认为在当代世界中有很多事物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值得我们为此做点事情 ”
艾比·奥德里奇出生于1874年,她的父亲是一位议员,在艾比20岁那年,父亲被提升为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主席。
艾比的早期教育是由家庭教师辅导的。17岁时,她进入专为年轻女生设立的阿博特小姐学校学习,课程包括英语写作和文学、法语、德语、艺术史和古代史、体操、舞蹈。
毕业后,艾比开始了她的欧洲之旅,在英格兰、比利时、荷兰、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和法国等地,她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艺术学识,这都为她以后在艺术收藏和艺术事业打下了基础。
在和约翰·洛克菲勒二代结婚二十五年后,也就是在1925-1935年间,艾比·洛克菲勒开始收藏现代艺术。除了凡高、德加、马蒂斯、毕加索、塞尚、劳特莱克这些来自欧洲的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以外,艾比也格外支持美国的在世艺术家,还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私交。凭借着自身的社交圈和家庭财政背景,当艾比对前卫艺术的了解和痴迷愈发深入,她在艺术领域开启一个新的篇章显得理所当然……
莉莉·布里斯的一生显得更为传奇。她于1864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纺织商家庭,和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千金小姐一样,她的教育由家庭的私人导师负责。但她又是特立独行的那一个,年轻时喜欢音乐,古典和现代通吃,弹得一手好钢琴,她也喜欢戏剧和视觉艺术,三十多岁时就开始资助年轻的钢琴家和歌剧演员。
1909年,布里斯遇到了美国艺术家亚瑟·B·戴维斯,从此也开始了她现代艺术的收藏之旅。1913年,当戴维斯计划军械库展览时,布里斯成为展览匿名的赞助人之一。她在军械库展览上对欧洲的现代艺术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购买了塞尚、高更、雷诺阿、雷东等人的作品,从此以后,她以果断、独立的收藏风格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收藏版图,在那个现代艺术在美国还未得到认可的年代,布里斯敢为人先,成为现代艺术最坚定的倡导先驱之一。
1877年,玛丽·奎恩·沙利文出生于印第安纳州,22岁那年她前去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学习艺术,之后就一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她在年轻时被派去英格兰、苏格兰和德国进行交流学习,在此期间,她又去了法国和意大利旅行,被欧洲正盛的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艺术深深折服。
1910年,奎恩成为了母校普瑞特艺术学院的老师,她和几位知名藏家和赞助人成为密友,其中就包括了莉莉•布里斯和艾比·奥德里奇‧洛克菲勒。
1917年,奎恩嫁给了律师、珍本收藏家科尼利厄斯·沙利文(Cornelius Sullivan),两人情投意合,在丈夫的支持下,奎恩开始大量收藏塞尚、梵高,高更、劳特莱克、毕加索、乔治·鲁奥、莫迪里阿尼等人的作品。
同时,奎恩也在积极地推动现代艺术在美国的发展,她在1927年就小试牛刀,组织了一个艺术基金会。创立一个更大的空间和平台,自然就成了她的下一步。
她们邀请了策展人兼收藏家康格·固特异(A. Conger Goodyear)担任顾问,经他介绍,又邀请了阿弗烈德·巴尔(Alfred H. Barr)担任MoMA的第一位馆长。三位创始人鼓励巴尔去传播当时不被看好的欧洲现代艺术,也为MoMA之后的道路奠定了基调——这里永远保持着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不死守历史,和公众一起参与未来。这也是巴尔为什么会把MoMA比喻为“实验室”。
在美国遭受了“黑色星期二”的经济大后不久,MoMA的第一个展览在曼哈顿的一座大厦中低调地开幕了。
展览面积只有六个房间的大小(同时这也是MoMA的办公区域),但胆识却不小。MoMA的首展主题是“后印象派”,在馆长巴尔的努力借展下,塞尚、高更、修拉和梵·高的作品都在这里集聚一堂,成为当时美国规模最大一次的印象派展览。展览持续了一个月,一共吸引了4,7293名参观者。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自此,美国开始有了第一家收藏现当代艺术作品的博物馆,而MoMA也是在曼哈顿地区第一家收藏欧洲现代艺术作品的博物馆。
艾比·洛克菲勒的丈夫对妻子的这番现代艺术事业可以说是嗤之以鼻,他不喜欢现代艺术,也不理解妻子的投入。所以,来自这位大亨的经济支持十分有限。MoMA成立之初关键的五年中,艾比担任首席财务官,她努力通过自己的社交网络和魄力胆识进行融资、募捐,并制定MoMA的营收路径,也是因为MoMA很早就开始懂得自负盈亏,使它成了
全球第一个采用会员制的博物馆。同时,艾比每年会拿出一笔钱来,让巴尔有机会在世界各地购买新的作品。从1935年开始,她每年都会向MoMA捐赠大量的私人收藏,就像一个母亲对待孩子一样,无私奉献,不仅给予了它必要的物质,也为它注入了大胆、坚定、无畏、永远向前的精神性。MoMA成立的那一年,
已经65岁了。布里斯将自己生命的最后两年全身心地献给了MoMA早期的成长,她的遗嘱也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她决定将自己最珍贵的150件藏品留给MoMA,其中包括了62件塞尚的作品,还有马蒂斯、莫迪里阿尼、毕加索的作品等等——这几乎就是布里斯的人生。她在遗嘱中还特别有先见之明地规定,其中的三幅作品不得出售
价值将近114万美元的馈赠。这是一份无与伦比的礼物,对于当时还处在儿童期的MoMA来说,它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馆藏基础,也正是因为这笔馆藏,才有资本来置换获得梵高的《星空》。玛丽·奎恩·沙利文的贡献体现在教育方面。她确立了MoMA教育职能的精神核心,积极推动馆内的学术梳理。在艾比·洛克菲勒忙于主外的期间,奎恩运用自己的经验,致力于美术馆的内部运营。
MoMA的出世,创造了很多“第一次”。这也让美国第一次看到女性在推动现代艺术发展历程中所做的重要贡献——她们是勇敢的突破者,也是坚定的守护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极大地鼓励了美国女性走向社会,推动改良。她们开始扔掉束身胸衣、外出工作、接受高等教育等等,并自行组织各种运动和机构,比如“控制生育”运动、妇女禁酒组织、社区改良、全美妇女选举权协会等等,整个社会环境的催生下,一代具有独立知识、思想、品格,并心怀天下的新女性开始崛起。
这样的社会变化使得“惊世”三人能够走到舞台中心,她们也没有辜负这时代给的机会,并决意带着它更进一步——当她们看到时代在飞速变化,看到艺术可以以这样的破坏力、创造力进入这变化时,她们选择忠于自己的所信和所爱,参与并推动。
由于有企业赞助,MOMA午后4:00开放公众免费参观。队伍即便排到第54街,不到半小时也可入内。或者如果不贪一次逛完,快5:00再去,便不必排队,直接取票入场,随性在艺术间徜徉,倒也十分惬意。
严格的说,“现代艺术”是指从19世纪末到1970年左右的艺术作品,之后的通常称为“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始于西方,19世纪以绘画为主的艺术创作扩展至雕塑和建筑等“视觉艺术”,进而又受到印象派,表现主义等影响,跳脱了精确描述的范畴。70年代又加上影像之流的科技媒介,逐渐形成所谓的“新媒体艺术”。
MOMA主要展示19世纪末至今的艺术品,最初收藏以绘画为主,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包括雕塑,摄影,印刷品,商业设计,电影,建筑,家具及装置艺术等项目,至今已有超过15万件藏品。
图书馆则收藏约14万册图书,艺术画册与期刊,以及1400多出影像经典,如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大都会(Metropolis)等。
MOMA由日本建筑师设计,几组自动楼梯如输送带般将观者送至不同楼层,隔著玻璃望去,如同既流动却又规律化的艺术品。
馆内的语音导览耳机会介绍最著名的60余件藏品,此外免费索取的介绍刊物,也有展馆历史、馆藏、楼层平面等相关资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