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有人拉着你聊“在逆境中取胜的智慧”,你绝对会表面笑嘻嘻,心里mmp。
但如果现在让你领导一支没人、没钱、没资源的棒球队走上人生巅峰,除了放弃之外,你最想知道的恐怕就是如何实现逆袭的方法了。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个一开始就不那么公平的故事,亲身体验一下,“不可能”到底能不能变成“可能”。
虽然身处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之中,但在30支球队中,排名29和30,好一点的时候能排到28。
球队的第一个困局就是没钱,是真的没钱。对方主力队员的年薪是1700万美元,你只能给自己主力队员23万美元。
更何况,美国棒球联盟就像个大型拍卖会,一个球员在场上炫炫技,就可以被金主相中,身价翻一番都是常事。
越有钱的队越能“买”到优秀的球员,然后队伍就越厉害,越厉害的队自然就能拿到更多奖杯,赚到更多钱。强强联合,良性循环。
没钱的队就只剩下惨了,没钱抢人,只能招募些别人挑剩下的“老弱病残”,越没人可用,队伍就越不入流,赢不了比赛,自然越来越穷。捉襟见肘,恶性循环。
如果这么说还不能直观地显示出棒球比赛有多依赖资金,一组富有球队和贫穷球队之间的工资比,就足够让你心生绝望了。
在美国职业橄榄球领域,这个比例是1.5:1,竞争激烈的NBA也不过1.75:1,而在职业棒球大联盟,这个比例高达4:1。
于是在棒球这个项目上,不公平就这么明明白白地放在了台面上,有钱就几乎意味着胜利。
因为总有人敢于挑战“不公平”的设定,试图改写规则和历史,比如你带领的末流球队。
拿钱砸人就不用想了,组建顶级球员阵容更是不可能,只能立足当前没钱没人的现状,找到那个足够扭转局面的细节,一击即中,实现逆袭。
说得倒简单,如果这么容易就能找到至关重要的突破口,你的球队也不至于常年霸占着末位不放了。
相比于篮球和足球需要整个球队相互配合、群策群力,棒球更像跑接力,一个环节结束,另一个环节开始,球员之间没有配合协助和补位,跑好自己的那一棒就好。
说到这儿,作为整个球队的话事人,你是选择继续抓头皮准备拉投资、研究战略战术,还是选择在每一棒都用上最合适的人?
球探的眼睛里,总是有“漏网之鱼”的,那些因为没发挥好、“偏科”、个性强,甚至因为长得不够帅而被忽略的球员,就都是你的菜了。
你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把棒球运动进行拆分,通过力量、速度、身高、情绪把控、战绩累计、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身价波动等多个维度的数据对球员进行综合评价,甚至所有待选球员在同年龄段的横向对比数据也清晰罗列出来,理性客观地算出球员的“上垒率”。
因为数据没有偏见,它只反映能力,一个球员站在场上,体现实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得分。被捧到天上,得不到分也只能是“一文不值”。
比如因为年龄大被众多球队拒绝的前明星球员,你可以低价签下,其他能力不重要,只要他的上垒能力一直保持在良好状态,就是值得的。
比如有球员严重内八字脚,被其他球队看做“瘸子”,你也可以签下,因为数据会告诉你,畸形脚会让他的投球带有不同寻常的旋转力度,能有效克制对方击球手的接球率。
他做他的球员选秀、全明星阵容,你做你的大数据分析,挑选那些“漏网之鱼”,互不干涉,各跑各的。
关子卖到这儿,估计大家都猜到了故事的原型:美国职业棒球界的奥克兰队,经理人是比利·比恩。
1998年赢74场,1999年赢87场,2000年赢91场,2001年赢102场,然后在三名当家球员被挖墙脚的情况下,奥克兰队在2002年拿下了20场连胜的纪录,这在全美职业棒球大联盟百年历史上是第一次。
根据这个球队故事改编的电影《点球成金》,曾一举拿下六项奥斯卡奖提名,被众多影评人誉为“打破传统”的经典之作。
抱怨上天不公,怨天尤人,一点用也没有;为了出一口气,就去和资本硬碰硬,只会头破血流,一点也不明智。
打破传统思维,砍掉细枝末节,只关注核心目标,用不寻常的途径达到最终目标,才是最适合弱势逆袭采取的方法。
众所周知,第一个打破桎梏的人,会艰难得滴血,因为他在试图改变所有人的做事方式,这又牵动了千千万万人的饭碗。
但如果这个方向是正确的,那么那些依仗原有优势固步自封,不屑做出改变的人,终究会被淘汰出局。
《魔球》表面上在说棒球队,实际上格局足够宏大,棒球不过是幌子,打破传统的行为才是作者要讲述的真正故事。
每个人、每个团队的起点都不一样,但当所有人站在同一跑道上,知识和思维将会是你可以诉求到的唯一公平。
今今乐道读书会,每天一本书,帮你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吸取十万字以上的精华。碎片时间、系统化学习,今今乐道影响更多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