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
“我曾经以为,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
迪迪埃·埃里蓬,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在父亲死后,他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小城兰斯
,这个“于我仅仅是一个地名”的家乡,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
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在《回归故里》中,埃里蓬用坦诚的自白,剖析自己的原生家庭,和因此而产生的“羞耻感”。借用社会学视角,他看到了法国底层边缘群体是如何“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他看到学校教育的桎梏,看到家庭教育的在底层边缘家庭中的缺失……
《回归故里》是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作品,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法国工人阶层,回溯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在对底层生活困境的分析之中,埃里蓬试图与原生家庭和解,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同时也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新京报·文化客厅第46期,我们联合后浪出版公司,邀请《回归故里》的译者王献,与你一同品读迪迪埃·埃里蓬,解读这位来自底层知识分子的社会反思。
《回归故里》译者,法语专业学士,电影学硕士,现为北京大学传播学在读博士生。曾在阿尔及利亚工作两年。
☆《回归故里》所分析的法国家庭处于哪个时代?当时法国底层边缘群体的生活,在被社会形塑的过程中,面临哪些阻碍?
☆ 迪迪埃·埃里蓬的原生家庭环境是什么样的?为何谈到家庭时,作者说到会产生”羞耻感“,这份羞耻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被建构的?
☆ 在《回归故里》中,迪迪埃·埃里蓬对家庭的复杂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回归故里》中的情感逻辑是什么?
☆ 情感对于社会运作和人的生存来说,有哪些意义?我们今天该如何看待人的“存在”?
☆ 如何看待将亲情与社会反思结合到一起的写作?在作者的自我反省中,昭示了哪些问题解决的可能?
《回归故里》, [法]迪迪埃·埃里蓬 著 , 王献 译,后浪 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7月
三联韬奋书店(成都)、临海時习書房、经开书房、千目书院、在溪书屋、知无知书店、知行空间、小雅阅读、福州鹿森书店、美书馆、无锡百草园书店、青苑书店、刀锋书酒馆、上海三联书店 · 微言小集、卡佛书店、云胡书坊、之外书店、二楼南书房、、扬州野百合书店、彼岸书店
新京报书评周刊全力打造的直播系列,关注文化视野各式流行,邀请文化名家进行“云上”分享。云享文化生活,Live每周不停。
直播账号请关注:微博@新京报书评周刊、抖音@新京报书评周刊、快手@新京报书评周刊、B站@新京报·文化客厅。